2024年湖南成考專升本政治復習資料,政治可以說是我們這里面最簡單的一門科目,仔細地看近五年來的政治試卷其實它一點都不難,它主要的分值構成有選擇題70+簡答題40+論述題40=150分
無論如何不能留空白!!!不能留空白!不能留空白!說了三次,自己慢慢體會!!!在這給大家強調政治考試現在執行的都是給分制度,而不是扣分制要你寫的東西跟答案有關就可以得分,你寫錯了不扣分。就算有兩條答案是完全相反的,老師只會因為你那條正確的答案給分,而不會因為你的錯誤答案扣你的分數。當然前提是和諧,如果對現今社會有什么不是很滿意的地方最好就不要表現出來了。所以我們面對大題的態度就是很簡單:會寫的先寫,不會寫的就在我們選擇題的選項找,有點相關性的東西就往上面抄,不管對不對,就算還有一點空白的地方也要寫點東西上去。
選擇題,35題,每小題2分,合計70分主要靠自己平常的知識積累,一定要反復咀嚼題干,捕捉題干信號,弄清楚題干的要求,選出最佳選項。當然,第一還是排除法。選擇題部分一共35道選擇題,每道題目是兩分,其中31道是一些基本的概念,4道是我們的時事政治題。那些基本的概念題,我們的考前輔導書上課后練習部分中的選擇題就有十分類似的題目,基本考試的概念在這里都可以找得到,我們要做的十分簡單就是把答案抄下來之后看上幾遍就基本沒有問題了。時事政治方面就只能看大家努力了。
簡答題4題,每小題10分,合計40分。表述盡量準確,但不苛求一次不差,如果記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顯得內容不豐滿,可嘗試在正面闡述后,再反面闡述的方式豐富答案。實在不行就解釋每一個概念并寫出原理的基本內容。
論述題2題合計40分。可適當復述材料,利用題目提供的材料復制部分答案;如想到的角度多,話頭就別太長,多角度能夠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多寫話,以較豐滿的文字加重份量。最后,歸納并復述基本觀點,突出論點,加深印象。這一部分是絕對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要將其作為一個段落可將整個題目再復述一遍,不要忘記在前面加上——所以 下面提供兩道簡答題以供參考 答:(1)改、發、穩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的相互關系貫穿于社義現代化建的全過程,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認真處理的重大問題(2)發展是目的,“發展才是硬道,中國解決自身一切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改革是動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過去形成的影響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種舊體制,才能解決生發展過程出現的各種新問題,為生的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穩定是前提,改革和發展都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作保證。中國發展的條件,關鍵是社會穩定,一個是政局穩定,一個是政策穩定,發展的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3)處理改、發、穩三者相互關系時首先要樹立發展的觀念。只有發展,改革才能持續下去,深入下去,才不會半途而廢。而改革又是發展不可缺少的推動的力量。所以,一方面,離開改革不可能發展,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離開發展也不可能改革,發展是改革的目的。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離。改革和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穩定的社會環境也離不開改革和發展,改革和發展是造成穩定的社會環境的物質基礎。要形成并保持穩定的社會局面,就必改革和發展。只有通過改革,大力發展生,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社會的凝聚力,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的穩定。
試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和答:(1)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2)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環境問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的發展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產生的,是人們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3)實施可持續發展對中國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建國幾十年的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技術能力還非常薄弱的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4)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①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②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③加強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答題技巧:
1、選擇題是成考政治考試中的第一題型,共35道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為70分,占政治考試總分的46%.這就是說,如果考生能夠拿足選擇題的70分,那么你的政治成績就不會低。
2、做簡答題時,有的考生認為簡單寫幾個要點就行了,但實際做題時內容不能過少,因為簡答題也要答出一定的內容的,基本要點要答全,各個觀點要做必要論述,如果要點答得過少,閱卷時老師就難給分了。
3、簡答題和論述題的復習還要有共性,如毛澤東思想概論,總結時要注重其體系,包括怎樣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與時俱進等觀點。理解這些內容時要擅長總結規律,不必盲目背題,即使背下來也難見得能拿高分。
最后再為大家奉上今年的政治押題:
一、選擇題
1、規律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
2、意識是人腦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
3、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特征的實踐性是最顯著特征
4、實踐決定認識,感性認識是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高級階段。
5、聯系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主義“活的靈魂”。
6、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7、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被馬克思稱為“歷史有力的杠桿”“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科技含量是當代社會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本指標。
8、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9、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10、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11、帝國主義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禍害和貧窮落后的總根源,是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
1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及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法寶。
13、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關鍵區別在于領導權問題。
14、國民革命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中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
15、武裝斗爭實質就是共產黨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戰爭。
16、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中國工人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最基本的動力,也是革命的領導力量。
17、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實現國家工業化;
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的方式改造。
18、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9、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舊統治階級的暴力運動,改革是制度自上而下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0、中國目前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1、“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立足點和基本點,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
22、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23、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24、三個代表內容: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5、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統籌兼顧。
26、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7、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為:建設中國特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
28、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29、依法治國的前提是黨的領導,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依據是憲法和法律;
堅持中國特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0、中國特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雙百”方針。
31、人民當家做主是中國特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和特征。
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33、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團結全體勞動者和愛國者的聯盟,是統一戰線的主體和基礎;
中華民族偉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34、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5、群眾路線是黨的理論依據、根本觀點,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顯著標志。
36、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37、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
理論聯系實際是黨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實事求是是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
馬克思主義是黨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
38、黨的建設主要內容: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廉政建設,思想建設是首位,根本性建設是政治建設。
39、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發展是核心。
40、我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原則是國家主權獨立自主完整。
4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也是當代戰爭的主要根源。
42、一國兩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國策,基礎、原則、核心和政治前提是“一個中國”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反對一切形式的“臺獨”和分裂活動。
4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
44、黨的百年奮斗史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嘉興南湖正式成立。
1928年,黨的六大正確指出中國革命,現階段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正式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956年起,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
1987年,黨的十三提出“三步走”,具體內容為: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中,成為其指導思想之一。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新修改的黨章中。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
二、簡答題
(一)如何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應該怎么做?
1.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展開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事物的發展。
2.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3.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具體地說,它要求人們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4.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并不是說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客觀規律和規律發生作用的客觀條件,并為運用規律改造世界、創造和改變各種物質條件,為客觀規律的作用發揮開辟道路。
5.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反對否定主觀能動性,又要反對不顧客觀規律,夸大意識能動作用,冒險蠻干的主觀主義和唯意志主義。
(二)簡述實踐及其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客觀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等三個特點,表現為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實踐和科學實驗等三種基本形式。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的需要決定認識的產生,也就是說,人們改造世界的需要產生了認識世界的需要。其次,實踐出真知,人類的一切認識,無論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實踐的。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并提供解決新課題的新的經驗材料。其次,實踐的發展不斷給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實踐不斷推動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
3.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正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三)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
1.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3.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展。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其中,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方面,是活潑易變的,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對穩定的,因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循環往復,推動著生產方式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
(四)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1.要求我們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違背規律遭到規律的懲罰。
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和基礎。
3.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時,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五)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1.尊重客觀規律是充分、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規律是客觀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2.規律的存在和是否發揮作用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3.規律客觀性是第一性的,主觀能動性是第二性的。
4.規律客觀性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
5.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及簡明概括是什么?
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2.“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簡明概括。
3.“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共同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濟建設是基本路線的核心和主體。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動搖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等于動搖了基本路線。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改革開放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四項基本原則還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政治保證。
(七)什么叫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1.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義。它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相互關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2.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共同理想,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掌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九)如何正確理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2.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3.依法治國是黨的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4.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中,絕不能把它們分割開來或對立起來。
(十)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際事務的原則。
2.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堅持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原則。
4.堅持愛國主義與履行國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三、論述題
(一)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或使原有的社會制度持續存在并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2.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社會改革為新社會制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
3.在社會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更。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既是對改革及其發展要求的反映,又為改革開拓道路,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4.社會改革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通過對一定社會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會體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斷鞏固、完善一定的社會制度或使其持續存在,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
5.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主動的、自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而進行的,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用戶,有廣闊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6.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范圍內,使各種矛盾不斷得到解決,使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革就是立足國情,總結實踐經驗,根據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從而使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各方面的進步
(二)如何堅持中國特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1.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2.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報告關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的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以良法促進發展、保證善治。
3.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意義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會主義價值理念之大成,把我們黨倡導的基本理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系統凝練地整合在一起,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決定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性質和方向。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推動力量,提供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思想保證。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它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能夠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力,能夠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5.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要求,適應了現階段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于團結、引領全體社會成員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簡述生態文明的基本原則
1.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
2.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3.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
4.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
5.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
(五)簡述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
1.“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會陷入片面性而犯“一點論”的錯誤。
2.“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輕重,不抓重點,就會犯“均衡論”的錯誤。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相互包含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唯物辯證法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要求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
湖南專升本院校專業不知道怎么選?報名報考問題不知道怎么解答?落榜沒考上怎么辦?【湖南成考專升本報名考試指導】的專業老師為你解答!
各位考生可可以和【湖南專升本考生交流群】里面的老師開展一對一交流,幫助考生攻克基礎知識薄弱、攻堅考試重點難點等困難,得到專屬于自己的解答。敬請關注我們吧!
以上就是關于“2024年湖南成考專升本政治復習資料”的全部內容,考生如果想獲得更多關于常見問題、相關資訊,如考試動態、招生簡章、統考動態、湖南專升本院校、歷年真題、考試大綱、專升本等相關信息,敬請關注湖南專升本網(http://www.hlju-air.cn/)!

湖南專升本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于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